音箱怎麼轉都聽不出差別?練團老是聽不到自己的貝斯?-音色篇(1/4)
由於我們所彈奏的貝斯是插電的樂器,因此影響音色的因素除了我們的手與樂器本身,還包含了所有被訊號通過的器材,最基本的就是導線、效果器、音箱。關於應該採取怎樣的彈奏方式、挑選哪一把琴、使用哪一顆音箱與效果器、參數應該調向數字幾,我認為這是一連串的假問題,因為它沒有標準答案,它能有的只是一連串的考量,並且這些考量來自於各種摸索經驗。
開門見山地說,我認為這個世界上並不存在什麼絕世好Tone,並且我很肯定,去追求它的話,你的荷包絕對很痛。我們在貝斯上所作的ㄧ切,不管是節奏、旋律或音色,最後都將訴諸在實際的音樂表現上,或者更淺白地說,訴諸在聆聽的感受上,作為創作者或演奏者的你,當然會是自己的頭號聽眾,因此到底要如何彈奏、使用什麼樣的器材、參數該調至怎樣的數值,在我看來都是次要的,當然次要並非不重要,只是還有更重要的事,你想用什麼音色來呈現這段音樂,對我而言才是驅使你去選用器材、調整參數的首要依據。
也就是說,將音色解析為各種手法的使用、以及各種器材裡的參數調整,雖然沒有什麼問題,但如果忽略了音色與其音樂表現的關係,一切就會變成沒有音樂內容的肌肉運動、數值與單位,因此接下來所談論到的每個項目,都與音樂表現直接相關,而我想提供的只是如何去思量,無法提供任何直接的方法與數據,讀起來或許有些空泛,但絕不是因為什麼與其給魚、不如給予釣魚的方法這種幹話,只是世界超級大、音樂爆炸多、人有百百種,而我能確定的只有這麼點。
1. 音樂風格
通常我們可以透過音樂風格的劃分,大範圍地歸類不同的音樂表現,例如想到金屬樂(metal),你會想到厚實的低頻、強而有力的riff、密集快速的音群,於是你察覺到自己可能需要一把五弦琴、主動式電路、定期更換的45-135不鏽鋼弦、也許還需要降弦,才能夠發出那樣深沈而緊實的低音,接著你發現可能還需要使用pick,加上compressor效果器,才足以凸顯彈奏瞬間的attack,奏出那樣鏗鏘有力的riff、與粒粒分明的音群。你不需要太多500-800Hz的聲音,因為那個位置要留給主唱或吉他手去表現,然而你需要100Hz的聲音與大鼓一同撐起整個團、1kHz的聲音來表現你充滿攻擊性的旋律與節奏力道。
當然前述都還只是顯而易見的特徵描述,我們從聆聽某種音樂類型的過程中,抓取出它不同於其他音樂的部分,協助我們對音色進行粗略的辨別、分析與劃分,這麼做並無法完整描繪出這個音樂風格,任何一種音樂風格的確立,無法脫離其當時的環境背景與文化內涵,而當這樣的音樂開始在各處百花齊放時,不同的樂團或個人又會再將各自不同的音樂詮釋注入其中,而造就音樂表現的多樣性,使得音樂得以開枝散葉。
然而從這裡我們至少可以發現對於樂團而言,音樂表現無法脫離樂團獨自考量,必須考慮到樂器之間的搭配,很多時候貝斯手聽不清楚自己的聲音是因為吉他手佔據了過多的低頻,相類似的常見狀況很多,例如:主奏吉他與節奏吉他之間橋不攏,造成音場混亂或音量競賽、主吉Solo時被伴奏淹沒滅頂,或是主唱硬生生被主吉給吞掉。在這種情況下單單調整自己的音色是沒有太大幫助的,因此當我們在調整音色時,首先考慮的就是「分工」,並且它不會是一成不變的,不僅僅是因為不同風格的音樂有不同的分工,即便相同風格的音樂都可能有所差異,更不用說在同一首曲子裡,不同的樂段也可能有不同的分工需求,因此你不可能擁有一個無敵的音色,如果真的要的話也是很多很多很多個才對!
Comments